首言
相信大家对“天若有情天亦老”这句诗十分熟悉了吧,说起这句诗就让我想起一个故人,是在上海认识的。名字叫做亦若,当时我很好奇为什么叫这个名字,她说父母就是从这句诗中择取的。
实学才子
“天若有情天亦老”是唐代李贺的诗句,上一句是“衰兰送客咸阳道”。但其后的文人墨客都认为两句诗并不是十分融合,而后一句更加的意境深远,于是纷纷以其为首联或是诗句来对对子作诗。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毛主席的“天若有情天亦老,人间正道是沧桑”了。不过史上有一人的对子是最贴合此句的,这个人就是石延年(字曼卿、安仁,北宋文学家,书法家,诗人。与欧阳修,杜默并称三豪)。
这个石曼卿给出的对子是“天若有情天亦老,月如无恨月常圆”,不仅对仗工整,且很好的切合了上句意境,确是完美融合之对。而且恨代表着神话传说中的嫦娥,这番月之恨变更有情韵。
嗜酒如命
石曼卿除了文采飞扬还有个最大的特点,那就是爱喝酒。爱喝到什么程度呢?简直嗜酒如命,可以和别人对坐干一天的那种。一次,石曼卿和刘潜两人约好去一家新开的酒楼喝酒。两人到了酒楼点了酒菜,相互起礼然后坐下喝酒。石曼卿端起碗对着刘潜做一个敬酒的样子,刘潜酒和他干了。接着换刘潜敬石曼卿,然后…然后他们就这样一直喝酒,都不说话也不划拳的。简直难以描述啊,俩人对坐喝酒一言不发。
老王一看诶,这俩人也不说话只是喝酒,关键是也不见有喝醉的样子,难道是神仙?老王心想宁可信其有,不可信其无。赶紧叫人又是添菜又是加水果点心,还亲自伺候他们。二人也不客气只管喝自己的,就这样你来我往的喝了一整天,天色暗下来了,两人才相对作揖离去,而且都没有道别的。于是人们都传口说这是神仙来喝酒,这老王的酒楼就火爆起来了。
《宋史·列传卷二百零一》载:“延年喜剧饮,尝与刘潜造王氏酒楼对饮,终日不交一言。”意思是延年喜欢剧烈饮酒,曾经和刘潜到老王开的酒楼喝酒,一整天一句话都没说。
喝酒一样可以花样百出
石曼卿除了酒量大,他喝酒还有很多创新花样儿,弄得人们都觉得他疯了,所以给他起个外号叫做“酒怪”。怪到什么程度呢?怕是各位酒友听来都要笑死了。
一次他与友人对坐喝酒,突生感慨说你我是这样喝酒,他人也是这样喝酒,古时这样喝酒,将来可能也是这样喝酒。实在有些单调,不如…于是他进屋一番捣腾,出来的时候给友人吓了一跳,只见他用被子裹住自己,喝酒的时候伸出头,喝完就缩回被子里了(小编已经笑晕),还给起了个名字叫做“鳖饮”。是不是无法理解,太荒诞了。类似这样的事还有很多,比如他自创的“囚饮”(就是披头散发,穿枷带锁喝酒);还有“鹤饮”(喝一杯就爬到树上玩一会儿,下来再喝一杯,如此反复),你说不好好喝酒上窜下跳的;大晚上在屋子里喝酒不点蜡烛,大家摸黑喝,他叫做“鬼饮”(想想还真有点瘆得慌)。这个石曼卿当之无愧的酒怪,怪人一个。
怪诞天才
你以为他只是个行为怪异的酒鬼?那就大错特错了,他恰恰是个天才型的人。他曾早早地上书说:现在的国家安享太平,人们载歌载舞,已经忘却的战争是什么,这是很危险的事,应该注重军事力量的增加。不过当时的他不过是一个小文官,朝廷也没当回事儿,后来西夏李元昊叛变,朝廷才开始采用他的主张。
还有一次,宋仁宗派他与吴安道一起出使河东。一路上吴安道每到一个地方就询问军情,查看粮草,揽阅地图。事必躬亲,很是忙碌。而石曼卿呢,一天天就是喝酒,什么都不管。吴安道觉得这样不行,就找了个机会跟他说:“皇上看得起我,叫我和曼卿一起出使,虽然这一路上事无巨细,我都有留心查看。但是恐怕我太笨,可能有些地方还是会遗漏掉。如果你能稍加留意,凭你曼卿之才,必定万无一失。”
石曼卿回答道:“这是皇上吩咐的又是国家大事,我怎么会不留心呢!已经计虑好了,你不用担心。”于是把每个地方的军队情况,粮草交通全部说给吴安道听,把吴安道听得目瞪口呆。心想:我如此费力查看的还不如他仔细,真是天下奇才。
后結
石曼卿就是这么一个行为怪诞的天才,这点上好像和《天才在左疯子在右》的理论十分相似了。果然天才都是与众不同的。
可惜英才总为天妒,石曼卿四十八岁就因病去世,本来正该舒展才华的时候他离开了,只留下那些令人久琢绕怀的诗句。
纵观他的一生,有人说是酒害了他,可我觉得如果让他再选一次,他还是会选择喝酒,还是会如此从容旷达,豪放不羁。他的艺术灵感来源于酒,他处事精细缜密没有因为酒而受到影响,酒已经和他融为了一体。可以说没有酒就没有石曼卿,就如同没有酒的李白不会是“酒仙”,没有酒的陶潜不会是“靖节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