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的酒文化和茶文化,贯穿整个中国历史,渗透着中国人的精神,如果没有葡萄酒,那么缺乏中国文化将无可估量:李白不会写“会去喝酒等”。此外,王希之将 不做手工艺品等书法,就不会出现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曹庆梅讲述故事的主人公,就不会有歌太祖一杯酒的解脱史。 勇气和洞察力...这里是一些与葡萄酒有关的典故。
觥
欧阳修在《醉翁亭记》中说:“射者中,弈者胜,觥筹交错,起坐而喧哗者,众宾欢也。”其中的“觥筹”其实是两样不同的东西,这里先说觥。觥是古代的盛酒器,椭圆形,三足或四足,上部或侧面有提梁。觥的样式非常华丽,盖子都被做成龙、象等大型动物的样式,腹部也雕刻着复杂的花纹。这种酒器均由青铜制成,只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流行,在周代就已经慢慢消失了,所以《醉翁亭记》中的觥只是代指酒杯而已,并不是真的使用了觥。除了觥之外,上古时期还有爵、角、觚、觯、斝、尊、壶、卣、彝等等与酒相关的器皿,它们按照功能的不同,可以分为贮酒器、盛酒器和饮酒器三种。
筹
《醉翁亭记》中说“射者中,弈者胜,觥筹交错”,然而喝酒和射箭下棋又有什么关系呢?筹原本是竹木片或者竹木条,用来计数,华丽些的也可以用象牙等珍贵材料制作。后世的汉语词汇如运筹帷幄、筹划等等,都是由计数的意思引申出来的。酒筹,顾名思义,就是喝酒的时候用以计数的工具。仅仅喝酒未
免无聊,于是古人在喝酒时会进行比赛,制定规则,按照输赢喝酒。所谓“射者中,弈者胜”,射和弈就都是为了确定喝酒的数量和顺序而进行的比赛,而酒筹在比赛过程中则被用作数量标记。
据传说,杜康就是第一个酿酒的人,这是有文献根据的,《世本》云“杜康造酒”“少康作秫酒”。许慎的《说文解字》认为杜康就是少康,是夏代的一个著名君王。除此之外,古籍中再没有留下任何记载,关于杜康生活的时代,他的具体身份,我们一无所知。既然商纣王有“酒池肉林”的暴虐行径流传于世,说明商代就已经有酒了,如果杜康真的是造酒之人,那么他生活的时代必然还在那之前。由于杜康是第一个酿酒的人,所以后世常用“杜康”来指代酒,如曹操《短歌行》“何以解忧?唯有杜康”正是如此。
曲水流觞
按照旧俗,夏历的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,人们要到水边洗去污秽,佩戴香草,称为祓禊,即上巳节。后来增加了踏青游玩、临水宴饮的内容,而且常常固定在三月三日举行。人们举行祓禊仪式之后,大家坐在河渠两旁,在上流放置酒杯,酒杯顺流而下,停在谁的面前,谁就取杯饮酒。晋代永和九年(353)的三月初三,王羲之和他的朋友们在兰亭修禊后,举行了饮酒赋诗的“曲水流觞”活动,大获成功。人们在弯曲的溪水两旁席地而坐,将盛了酒的觞放在溪中,由上游漂下,酒觞在谁面前打转或停下,谁就要赋诗饮酒。正是由于这次活动,王羲之的书法名作《兰亭集序》才得以问世,从此曲水流觞也成了上巳节的一个固定习俗。
帐饮
帐饮是一种送别的习俗。在远行人出发的那一天,朋友们送行,一般出城之后,会就地在野外搭建一个帷帐,遮挡其他行人的视线,大家在里面饮酒谈话,做最后的告别。柳永《雨霖铃》中的“都门帐饮无绪”,说的就是在城门处帐饮送别的场景。
酒旗
酒旗,亦称酒望、酒帘、酒幌等等,是酒家悬挂在门口,用于宣传和招徕客人的旗帜。《韩非子》中讲过一个故事:有个人卖酒为生,他“升概甚平(不偷斤短两之意),遇客甚谨,为酒甚美,悬帜甚高”,然而酒无论如何也卖不出去,他非常不解,向邻居智者杨倩求教,杨倩回答说是因为你家里有一只猎犬,把客人都吓跑了。《韩非子》讲这个故事,是想说明有才能的人往往被明主身边的佞臣阻挠,无法施展治国之道的情况。此处却要强调一下“悬帜甚高”这句话,它说明,在《韩非子》成书的战国末期,酒家就开始用酒旗来招徕客人了。所以说,看到酒旗就等于找到了酒馆,看到酒馆想到饮酒,一种或豪迈或惆怅的心情就油然而生,王安石《桂枝香·金陵怀古》中说“归帆去棹残阳里,背西风、酒旗斜矗”,渲染的就是惆怅的心情。